第六十五章 五帝治世(下)(2 / 3)

然有了极大的声望,甚至超越了当今人族共主舜,一时间,舜对大禹忌惮不已,正如当初禹的父亲鲧治水成功一般,所以在水患再度爆发之后,舜便借机杀了鲧。

禹的师父虽然是截教大弟子多宝道人,与舜的师父金灵圣母师出同门,但舜并不想将人族共主之位传与禹,于是便在祭祀鬼神的大典上,将治水成功的功劳归功于鬼神之助。

舜在功德圆满之后,便将人族共主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商均,商均登上了共主之位,而大禹为了避嫌,躲避到阳城,商均继位之后,威望实在太小,天下的诸侯看在眼里,心中皆是不服。

于是便纷纷离开商均而去朝见大禹,如此,在诸侯的拥戴以及三番四次的较量之下,商均最终无奈退位让贤,五十三岁的禹正式即位人族共主,以安邑为都城,国号夏,姓姒氏,史称夏禹。

夏禹继位之后,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与此同时,中原各部落已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夏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

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要以刑罚来惩办,当时,古越部落族长防风氏,总想独霸一方,自称越人各部落之长,不听夏禹的命令,夏禹在苗山大会上当众命令将他处死,并暴尸三天。

各地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夏禹的神圣,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没有参加朝见禹王的氏族部落听说此事,也纷纷向夏王朝进贡称臣,自此夏禹的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武功赫赫,震慑天下,人莫不尊!

在治水的过程中,夏禹曾经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瞭如指掌,

夏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大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然后进行管理,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

而截教在夏禹的宣传之下,一度兴盛起来,并且超越了人阐二教以及西方教,如此,截教自然对夏禹大力支持,夏禹见此,终于安心不少便将心力转向人族百姓的生活上。

夏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伟人,他治水是与治国养民结合进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时,他还时常指导人们恢复和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每治理一个地方,都主动团结氏族部落酋长,完善政权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

至此,人族由于有了第一次大规模的集体协作以及密布的水网工程之后,在夏禹的英明领导之下,人族迅从之前大水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而且他们还迅打破了阻碍前进的囚笼,人族进入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时期!

夏禹执政数十年,却始终感觉自己功德未满,于是便向老师多宝道人请教,多宝道人推演许久,才开口说道“人族当立三皇五帝,以此让人族气运不衰,从而永保天地主角之位,你乃人族五帝最后一位,需使人族气运圆满方可证道。”

夏禹听后,苦思许久,最后终于想得一法,于是命人取天下之铜,铸起九口大鼎,并去天下人族之血灌注其中,以人族九州之名为九鼎取名,分别是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

夏禹以九鼎镇压人族九州,以此保人族气运不衰,自此,三皇五帝中的最后一位也功德圆满,天降功德,功德之多远不是五帝中的前四位可比,已经与三皇中轩辕氏证道时的功德相差无几了。

夏禹证道之后,便将人族共主之位传给了人族大贤伯益,可人族之中,对伯益继位不满的人却也不少,其中,反响最大的要属夏禹的儿子启,而其部落之中,大多数人也都支持启,伯益虽然继位人皇,但禹当年手下的大臣都并不看好伯益,反而更看好坚强果断的启。

启在拉拢了诸多人族部落的首领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