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劝说赵庆泰,不要和秦国开战,最好是议和。
现在秦军在前线占优,赵国要是提出与秦国议和,肯定得丧权辱国,割让一部分利益,这是赵庆泰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赵庆泰不仅没有听从这些人的劝谏,还把他们惩治一番,轻者罢官,重者杀头。
雷厉风行一番整治之后,赵国的朝堂上终于“和谐”了,大臣们都气势汹汹,支持赵庆泰与秦国决战。
赵怀畏听了父亲赵无罪的一番话,知道这场仗很不好打,但是,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奔赴前线。
仗是不好打,可总得有人打不是?
真正的爱国者不是躲在后面耍弄唇枪舌剑,真正的爱国者要挺身而出,在国家危难之际,用自己的肩膀担起一份责任来。
赵怀畏奔赴前线的同时,赵庆泰派人快马往前线送去了一份圣旨,罢免了廉笃的主将之职,命令廉笃待在军营里等待赵怀畏,赵怀畏到达军营之后,廉笃立刻与他进行交接,然后回到邯郸。
廉笃看完了赵庆泰的圣旨之后,火冒三丈,把圣旨摔在了地上,叫道“糊涂,糊涂,糊涂!”
部将们小心翼翼地问道“将军,怎么了?”
廉笃指着地上的圣旨,说道“你们自己看。”
部将们把圣旨捡起来看了看,都大吃一惊,他们没想到赵庆泰会撤换廉笃,还是用赵怀畏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纨绔子弟。
部将们说道“王上这简直是荒唐嘛,赵怀畏一个纨绔子弟,怎么能替代得了老将军?”
廉笃喘着怒气,心情平复了一些,说道“王上这是急功近利,想着用赵怀畏这样的年轻人,速战速决。他怎么就不懂得,现在咱们赵国根本就不具备战胜秦国的实力。”
廉笃的策略是在长平和秦军打持久战,双方都在这耗着,日子都不好过,谁先撑不住谁就败了。
廉笃觉得赵军将士从小就吃苦,比秦军有毅力,能耗得过秦军。而秦国这些年生活水平突飞猛进,秦军将士生活质量高了,意志品质肯定就不如赵军。
现在双方都在苦熬,正是关键时期,廉笃没想到赵庆泰会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撤换他。
廉笃很是气愤,觉得自己没有脸回邯郸,他带着几个亲信,也不等赵怀畏来交接,连夜离开了军营,南下逃往楚国。
黄景升率领秦军在长平与赵军对峙了好几个月,这几个月阴雨绵绵,又冷又湿,秦军的日子很不好过,军粮从秦国长途跋涉运过来,运到了军营里,被雨水淋得都发霉了,难以下咽。
每天都有秦军士兵支撑不住,病倒了,黄景升急得焦头烂额,他想尽一切办法引诱廉笃出战,廉笃就是大门紧闭,不出来。
黄景升有些沮丧,看着那些病恹恹的秦军士兵,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这时,好消息传来了,赵庆泰用赵怀畏替换了廉笃。
黄景升欣喜若狂,觉得战胜赵军的机会来了。廉笃老将,非常沉稳,不易引诱。赵怀畏是青年将军,年轻气盛,再加上急于证明自己,很有可能会主动出击。
来吧,黄景升盼星星盼月亮,就盼着赵军主动出击,双方好来一场大决战。
赵怀畏抵达长平之后,没有像黄景升想象的那样,急于率军出战。赵怀畏依旧执行廉笃的策略,坚守不出,和秦军耗着。
赵怀畏想起了临行前父亲对他的嘱咐,以守为主,千万不要主动出击。
赵怀畏巡视了几天,熟悉了军营里的情况,写信给赵庆泰,请赵庆泰往前线运粮食、运武器。赵庆泰很器重赵怀畏,对于赵怀畏提出的请求,他全都一口答应。
石正峰、桑海他们率领峰军将士、沙陀反抗军,在赵国腹地打起了游击战,专门破坏赵军的仓库,袭击赵军的补给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