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zhaishu 宕开一笔-奴道逍遥-玄幻小说-爱摘书小说网
爱摘书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奴道逍遥 > 宕开一笔
    我们经常会在影视剧里看到这样的桥段一种技能到了最高境界,学习了好多年之后,徒弟再问师父是怎么回事,老道、老和尚各种老头往往会以一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自己体会!”来敷衍

    顿时感觉这些老人的身形八米无比高大,气质也变得无比神秘!

    如果是真有本事的老师,也的确教你走过了一段“从无到有”的修习历程,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还真不是敷衍,而是世间万千事物,最终都会与道相通,正因为接通了宇宙大道,所以是不可言说的。

    老子在《德道经》的第一章开头就说了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终极的秘密,极致的大道是无法用言语说得清楚的

    就像佛案中“佛祖拈花,迦叶一笑”的境界

    懂了自然心领神会,不懂你也没办法告诉他。

    道之所以这么神秘,因为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我们只能看到有形的东西,也就是有实体的事物,像桌子板凳啊,它们有形状有颜色,能够通过光线将其外形照映近我们的眼睛里……

    但是道无形无质,我们自然是看不见它。

    人类的耳朵只能听到一定频率分贝范围内的声音,当耳朵接收到规定内的声波时,我们就有“听到”的感受,因为耳膜震动了,比如风声水声读书声……

    但是道是没有震动也没有波形的,所以我们听不到它。

    搏之不得,就是触摸不到。有形的东西我们能摸到,只要一接触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质地、硬度、温度、形状等性质。

    部分无形的东西我们也能感受到,比如水是无形的,但是我们只要一碰触就知道那是水,那种无形无状的液体,所以即使是盲人,也能感受到水这种物质。

    风是看不到的,但是皮肤能够感受到它刮过时的冷暖和气压,所以是“搏之可得”的,接触到就可以感受到。

    但是道就不行,它没有温度,也没有压力可以感触,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如此蜜汁的东西,既看不到又听不到还摸不到,我们怎么知道它是存在的呢?

    天空中的黑洞,科学家可以通过仪器测量到,还可以用特殊的照相机拍摄到。

    道虽然无法用五官和触觉感知,也无法用一起丈量,但是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通过观察它创造的万事万物来窥探它、认识它。

    所以,道是最难认知和表达的,“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欲言无邪,而物由以成。”

    儒释道三家,到了终极概念其实也是相通的。

    比如王阳明心学中所描述的“心”,就相当于老子所说的道。

    他说心本无体,只有着于事物之上时才能体现出来;道本无形,只有看到它创造出世间万物才知道它的存在,道无法描述,无法称名,为了表达的需要,我们勉强叫它“道”。

    心性随心而生,能知善恶,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

    “知”就是能感知认识事物的能力,包括我们前面说到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还有意念。

    佛家有六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六尘,六尘也就是六触,即人体最基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意念六种知觉。

    道就相当于佛理中的佛性,之所以说万法皆空娑婆幻象,世间的万物都不实有,是因为在佛家的观念里,只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才算是实在存在的,就像《道德经》中所说的“恒道”。

    但是恒道不可道,所以佛陀只能用“拈花”这个意向来表达,就像是你无法把月亮拿到面前给人看,只能用手指着月亮,让他自己看。

    迦叶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会心一笑,这个也就是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阳明心学中所说的“心”;佛家所说的佛性,或者叫本性,和老子所说的道其实是一回事,都是一个东西。

    人生天地之间,必须遵循宇宙大道而活着,才能活得心安顺遂,长生久视,少灾少病,活到天年。

    那些因为饮食起居不科学而生病死掉的,因为太过勤奋过劳死的,因为放纵自己的身心欲望短命的人,都是因为违背了“道”,所谓逆天而行,夭之必然。

    但是道是无法感知也无法形容的,连看都看不到,听都听不到,摸都摸不到,感触都触不到,怎么才能知道它是如何运行的,又如何总结它的规律从而循行呢?

    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说到了,万事万物都是道生出来的,比如说日月星辰一年四季,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自己该起床干活了,夕阳西沉的时候就该上床休息了。

    夏天就要穿得清凉,冬天就应该穿得保暖。这些就像是人的本能,阳明先生所说的“良知”,是生来就懂得的,不需要费劲去学习。

    所以心学才会说“知行合一”,饿了身体自然就有反应、就有饿的感觉;冷了肌肉就会收缩,并将这个信息传递给大脑,自然就有冷的感受。

    难道你冷了还要先查查字典,读到了对寒冷的定义才知道自己冷?

    那不是傻子吗?

    除非你天生是个残疾,那就是“不知”了,自然就无法“行”,身体无法感知,所以没有反应,也就无法知行合一。

    当然就像对“良知”的感知一样,我们对道的认知也是不断在改变和提升的。

    比如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只知道一些粗浅的道理,随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断“存天理,灭私欲”,对道的把握也就越来越精准。

    而悟道之后遵道而行是我们做好事情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和最强大工具。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大人做事情的能力明显要比小孩儿强很多,就是因为大人对道的认知更加全面,做起事情来自然更加精细周到。

    就像画一幅工笔画,小孩儿和业余人员只能描摹出一个轮廓,一个大概,而专业的画师就能刻画出每一个细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而《庄子》里有一句话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驾驭对物质的欲望,但却不被外物所役使,这样又怎会受到牵累呢?

    道家崇尚自然,归根到底还是要追求一个“真”字。

    本真,是道家所追求的境界。

    这是从一切尘世的纠葛中解放出来的前提条件。

    不论是精神还是物质,只有回归到到最朴素的状态,才可能达到本真。

    一个人,需要舍弃身边所有多余的事物,剔除老子所说的“余食”、“赘行”。

    才能更好地把精力集中于“道”的精髓,从而获得生命的清静。

    做人不要假。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掩饰自已的缺点,给他人一个美好完整的假象,这样的小聪明终究会露出马脚。

    我们在世事纷扰的生活中,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

    真心真意的做自己,让生命充满内在的意义,而不是越活越失去本真。

    本真,在于显示一种无为无欲、大智若愚的超脱境界。

    这种超然世外的情怀可以使人们抛弃尘世物欲的诱惑,避免纷争与浮躁,过着一种清静的生活。

    用这种超功利的生活态度去追求个性的自由,也正是老庄认为最高、最美的人生境界。

    涵养一身不物于物,率性本真的道家风骨。

    不为名利所扰,不为市侩所困。

    虽然“我独昏昏”,但却把生活过到了精致、大美,有滋有味!

    这,才是逍遥!